青音释疑做公益7大误区 告诉你做“好人”正确打开方式
录入员:管理员 日期:2017-03-06 点击:
来源:本网讯
导读(ID:cnswer):公益不等于行善,公益其实是一项事业,需要像其他事业一样运营,需要要可持续发展。
公益是事业,不等于行善
文/青音工作室
2015年,中国唯一一个跨界节目主持和心理治疗两个领域的媒体人青音,又作为两个公益项目的发起人,开始招募贤才做公益。在最近播出的一集《听青音》中,青音不仅阐述了自己对于做公益的一些看法,还电话采访了我国的著名公益人、“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以及中华慈善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先生,值得注意的是,三人都提出了一个同样的观点:
公益不等于行善,公益其实是一项事业,需要像其他事业一样运营,需要要可持续发展。
这个观点或者说倡议的提出,是基于现在中国社会上很多人对于公益的一些误解:
认为做公益不能大肆宣传,否则就是太高调;
认为做公益不能拿报酬,不然就不纯粹了;
认为公益人不能犯错,以道德完人的要求看待他们......
青音说,这其实是目前国内公益还不够进步的表现。她引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的话:“目前国内还是一谈到公益慈善就不能与商业有关联、不能有盈余等等,但是国外已经开始倡导,公益组织不能完全依赖于外界捐赠,还要通过一些方式能让自身运转起来。”
那么,成熟的公益组织到底应该怎样运转呢?这集在爱奇艺播出的《听青音》还介绍了国外的一些成熟公益性组织。
比如,印度的亚拉文眼科关爱中心,通过赚取富人的医疗费,来补贴穷人的医疗费,并维持医院自身的运营——这种模式既能让慈善事业得到源源不断的资金,又能不断扩大规模、造福更多穷人。
又如,台湾的“喜憨儿烘焙坊”,招纳大批残障儿童学习面包烘焙,再像所有面包店一样把这些面包卖掉。社会上的个人或单位,只要买面包,就是对“喜憨儿”的帮忙。多年下来,它已经有30多家连锁店,并且年收入近5亿台币,它还带动了大量喜憨儿,也就是智障患者的就业问题。
再比如慈善债券,Scope是英国一家服务于残疾人的大型慈善组织,2011至2012年,Scope通过发行三年期的债券筹集了200万英镑,用于残疾人的帮扶。
而我们的公益事业还处在很初级的阶段,发展得不够充分也不够成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使我们有爱心,愿意助人,但很多人也都缺乏爱的教育和爱的艺术。因此,青音发起了两个公益项目分别是“关爱抑郁症公益联盟”和“全国留守儿童心理帮扶计划”,作为一个懂心理学的媒体人,青音特别注重做公益过程中的心理帮扶,以及对志愿者自我的探索、爱的教育。目前,这两个公益项目正在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如果你也有一份做公益的愿望,不妨跟着青音,迈进这个懂爱的大门。
青音:中国公益太矫情的7个误区
人民网 2015年03月10日
如果雷锋活在今天,他会感动中国?会是一个公益大咖吗?
著名主持人、心理专家青音公表示:“活雷锋”做不成真正的好公益。在爱奇艺播出的一档心理学脱口秀《听青音》中,青音从一个心理治疗师,以及一个专业公益人士的角度,大胆指出目前中国公益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做公益是名人和有钱人的事儿
我又不是名人,钱少,所以就逃避社会担当,就跟小孩子似的,觉得天塌下来有你们大人顶着呢,我关心什么穷苦人,我关心他们,谁关心我呀?!如果深究的话,这是一种自我矮化和不负责任的心理。就像特蕾莎修女曾经说的:“我们不能做伟大的事,我们只能用伟大的爱做小事”。公益不是做大事,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公益是每个普通人的事。
误区二:做公益的人就该舍己为人,当“活雷锋”
在中国这样的模范真不少,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感人故事:为了帮助村里的老老小小,自己的老婆不闻不问,自己的孩子没钱上学……其实,用心理学的观点解释:过度的付出是索取,过度付出的人,是在用对别人好来满足自己,他可能太需要肯定和称赞了,心里那个爱的漏洞,好像做多少都填不满一样。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爱自己,是不可能真正爱别人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用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别人的。
误区三:做公益就不能拿报酬
过分的追求“高尚”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论语》里有一个故事:鲁国承诺,救一个鲁国的奴隶,政府会给你一笔钱。孔子的弟子子贡说我只做好事,不要钱。孔子把他臭骂了一顿说,我们来做这件事目的是什么?是来救人,一旦你救人不要钱,就让其他救人的人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我拿钱,可是相对于你子贡的高尚,我反而不道德;其二,我像你子贡一样不要钱,也就是说我不但要承担做好事的精力、时间付出,我还要承担经济成本。没有几个人像你子贡一样承担得起。结果就是这件事就没有人做,很好的一个公益事业,被你的道德、高尚给毁了。孔子是个明白人,做公益不拿钱,其实公益反而做不长久。
误区四:做公益就是强者施舍给弱者
台湾随处可见的便利商店里,结账的地方都有一个发票捐助箱,大多数人买完东西,就把发票放进捐助箱。这些发票和大陆一样,可以刮钱、抽奖,一些基金会把收集来的发票拿去兑奖,举手之劳与人行方便,而被帮助的人也不是手心朝上跟你要,这让帮助别人这事儿一点不沉重,大家都有尊严,还挺好玩的。但如果你拿出一副你好惨呀你好可怜呀,你看我比你优越比你强势,所以让我来帮助你吧,这样一副姿态,你其实也没有在真正的帮助别人,你也是在用别人的弱势来满足自己。
误区五:做公益就是贩卖悲情
你拿我的苦难博眼球,甚至还夸大事实,那你到底是帮人呢,还是在欺负人呢?这一点,媒体人要格外注意。那些滥煽情的桥段,各位记者一定笔下留情,一个人再多苦难,也需要给与足够的尊严和尊重,如果完全不顾及他人隐私大肆宣扬,不是帮助,是利用和伤害。
误区六:公益必须低调,否则就是炒作
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道德绑架。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校园文化专项基金副主任王国祺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扩大影响力是公益人的义务,公益宣传不等于炒作。”所以,只要你有本事让更多人获得帮助,你也可以炒作,而且要使劲儿炒作,因为这是在扩大公益影响力。
误区七:公益必须是零商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认为:目前国内还是一谈到公益慈善就不能与商业有关联、不能有盈余等等,但是国外已经开始倡导:公益组织不能完全依赖于外界捐赠,还要通过一些方式能让自身运转起来。比如:印度的亚拉文眼科关爱中心,通过赚取富人的医疗费,来补贴穷人的医疗费,并维持医院自身的运营,这种模式,既能让慈善事业得到源源不断的资金,又能不断扩大规模、造福更多穷人。
如果要描述好的公益,那应该是健康,可持续,施者和受者都有收获的一件事。做公益的声响越大,不等于它给出的爱和帮助越多。从青音指出的这些误区中,或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