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谈论公益浪费的时候,我在谈论什么?
录入员:管理员 日期:2017-03-06 点击:
来源:本网讯
“我们今天谈公益浪费,最大的浪费是人心的浪费和对公益的冷漠。”
2011年以来,公益浪费的现象开始进入媒体与公众的视野。比如我们谈到的善款侵占、捐款贪污,项目执行的低效和无力也为公众所诟病,我们发现公益的公共形象迅速坍塌。
1、是大家讨论最多的,关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无效。
既包括项目款侵占滥用、捐建援建不达标、花钱疏通地官员等违法违纪的行为,也包括公益目标被替代、资金流向不透明、执行过程不公开等处于灰色地带的潜规则横行,还包括项目日常经常讲的,管理不善、执行方法不当、执行团队不专业等行政的无效率。
2、是目标确定的低效。
一方面,公益目标群体和目标区域的选择存在着很大程度“跟风”的现象。比如,有些企业不论国企民企想到公益,都乐于捐助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在大灾大难面前急于比赛爱心,却对自身的员工权益、社区的环境污染讳莫如深。
另一方面,目标群体的选择存在着极大的偶然性,某种时候公益受惠者成了“买彩票中奖的人”。有很多微公益帮助了很多人,从效果来讲,它是有效果,但问题在于,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想还有多少人间苦难未能进入公众的视野而被忽视?比如生活在井盖之下的人们。当我们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说没有目标排序,没有优先解决问题的排序,没有对于社会问题的全面深入理解,就必然造成目标确定的低效。
3、是执行手段的无效。
大家都知道,公益一定要扶危济困,这没有问题。但是公益更应该直面社会的疾苦,更应该反思造成人类困难的体制根源,以及社会的根源在哪里?遗憾的是,当前的公益被理解成对各种疑难杂症“一贴灵”的灵丹妙药。
总结现在公益,基本遵循着“社交媒体曝出热点——网络大V争相转发——民众爱心迅速爆棚——新的议题层出不穷”。这样的公益路径本身就反映出公益执行手段的无效,因为我们发现公益解决问题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制度制造问题的速度。所以在治标还是治本,在提供社会服务还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问题上,目前的公益还没有找准平衡点,也还没有真正成为社会转型的催化剂和杠杆。
如何走出公益浪费的现状?应该是专业化的公益。公益专业化的实质是对人类需要的科学理性的评估和干预。
专业化有多个维度。首先是人员的专业化。
目前,有很多企业开始专门设立的社会责任专职人员,也有很多受过社会工作、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学科训练的人员开始进入NGO、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这是中国公益人员化的开始。
其次是方法的专业化。
从问题的确定和分析到目标群体的选取,从执行的过程控制到效果的评估推广既需要政策分析、倡导、社区发展等宏观层面的方法,也需要危机干预、个案治疗、团队建设等微观层面的方法,这些都需要专业的训练,需要学界、实物界共同推动。
第三是机构运营的专业化。
有效公益很大程度上与机构运营的专业化密切相关。它体现在机构战略规划、治理结构、行政管理、公共关系、捐助方与受助方的参与和选择、相关政策影响力等各个方面。
公益应该是价值导向的公益,公益是一种社会行动,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理念,是一个社会自我持续的机制,是防止社会分裂和堕落的底线,是促进社会团结的机制。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社会的官民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不能就何为公共利益达成基本共识,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公益浪费和无效公益。
有效的公益是全民参与的公益。
我们人人可以参与公益。参与本身是最好的公众教育,我们只有认识到喝水口杯的制造可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只有体会到大排量汽车、高耗能家电的广泛使用对于PM2.5的“贡献”,我们才能充分意识到日常的消费行为和公益紧密相关,才能真正避免浩浩荡荡的车队爬山涉水到贫困地区献爱心的情境一再重演。
公益的透明和开放不仅仅是项目决策、执行和评估的透明和开放,更是问题确定、问题分析、日程设定的透明和开放。只有我们知道原来还有人居住在井盖下面,原来还有人把方便面当作奢侈品,原来还有人在被排斥、被剥夺、被压迫的境况中丧失了人性的尊严,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有效公益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才能让全民参与的公益真正成为社会变迁的动力。
有效的公益是专业的公益,离不开对人类需要的科学理性的评估和干预;有效的公益是价值导向的公益,离不开对人权和社会正义的委身;有效的公益是理想主义者的公益,离不开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向往;有效的公益是全民参与的公益,离不开持续深入的公众教育。
我们今天谈公益浪费,最大的浪费是人心的浪费和对公益的冷漠。
《马太福音》说,“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只因公益越来越流于形式和无效,不但爱心会渐渐流失,更大的危险在于,公共利益本身遭到质疑和攻击,社会彻底陷入利益集团之间的争夺,陷入社会分裂的深渊。